详情查看
收藏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发布时间:2019-03-13

过年放假,带几个亲戚家的孩子去买玩具,结果发生了一些事,让我深有感触。

一进玩具店,朵朵就看中了一个很漂亮的芭比娃娃,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,我走过去对她说“我们买这个吧。”结果朵朵看了下价格摇了摇头说“算了换一个吧。”

最终朵朵选择了一个更便宜的小娃娃。而一同去的童童则二话不说就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小汽车,死活不撒手,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。

最终,我还是给朵朵买了她最喜欢的芭比娃娃,看着她开心的笑脸,我的心里似乎被刺痛了一下。

在家几天,我发现8岁的朵朵可以说就是人见人夸的乖孩子,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是“听话,懂事,和小朋友一起玩,不争不抢从不吵架”。但是几次我都从她的眼中看到过失望,看到过不甘,看到过忍耐,而她总是把这些委屈吞进肚子里,默默承受。

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夸奖的听话的乖孩子。

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,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,这几乎是所有父母给好孩子定义的统一标准。

可是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真的是正确的吗?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01

青年作家蒋方舟在《奇葩大会》上分享了关于自己“讨好型人格”的故事。

少年成名的蒋方舟,从小就是“大众眼里的天才少女”,在赞美与荣誉中长大,但是她却说自己害怕跟别人产生冲突与矛盾,无论是在生活中,在职场里,甚至在爱情里,她都始终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,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,不会跟对方争吵,害怕起冲突,害怕别人不高兴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这就是“讨好型人格”,希望被肯定,担心别人对自己感到失望,所以总是不停地自我牺牲。

心理学家Susan Newman说“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,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,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;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,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,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。”

《讨好是一种病》的作者Harriet Braiker也提到:“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,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,毕竟看起来,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。但实际情况是,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,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,下意识地牺牲自己,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。”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调查,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直到青年期。结果发现前者有84%的人意志坚强,有主见,有独立剖析、判别事物和做出决议的能力。而后者仅有26%的人意志坚强,其他的人遇事不能做决议,不能独立承当职责。

“讨好型人格”的孩子性格敏感、胆小、自卑、乖巧,他们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、不敢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别人。他们善于观察别人的脸色,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控制,没有主见,不懂得拒绝,没有原则和底线。

“讨好型人格”会让人严重缺乏安全感,戴着面具生活,因为凡事以他人为主,所以活得很累,压力更大,这样的人心理上往往也更容易出问题。

他们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要,在面对不合理的遭遇时,选择忍受,更可怕的是,

潜意识中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,不值得更好的幸福,一味地的委曲求全与讨好他人,会主动选择更糟糕的人去爱。最终得到的只有更多不公平的对待。

电影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,松子就是一个用尽一生去讨好的女孩。

人生的前20年,松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父亲心目中理想的女儿。

成年后的松子,习惯了讨好别人,于是她在“讨好——被伤害——渴望爱——继续讨好——再次被伤害”中度过她短暂的53年人生,最终患上抑郁症,在一人独居十几年后,被“路人”杀死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02

那么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的原因是什么呢?这些听话的乖孩子是不是天生的呢?

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,他们认为“我做得好,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。”“我只有成为父母期望的人,他们才会爱我”。

父母,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忽视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,他们认为:“我是你的爸爸,你得听我的。”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不停地进行干预。

父母教育孩子做人要有礼貌、要谦让、要讨人喜欢,于是孩子便学会了迎合。

父母教育孩子要听话,要懂事,不能反抗,否则就不是好孩子,于是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。

李开复曾说:“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,相反地,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做最乖的小孩,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。但如果乖是善体人意、懂礼貌,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。不听父母的话,是因为他们知道,他们有权利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。中国人总是把“听话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。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,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。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,而不见得懂道理。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,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?”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和父母的反抗的过程恰恰是孩子快速成长,独立自主的过程,懂得反驳,不屈服于父母单方面决定的孩子,不盲从,有主见,他们拥有自我,更加地独立自主。

而一个乖巧听话,事事顺父母心的孩子,他习惯听从父母的安排。对父母依赖性强。他们生活在父母以爱之名编织的牢笼,看似得到了溺爱和保护,实则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人生的自主权。

03

蔡康永说过:“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,让他变成他自己,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。”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:

1、不过分的追求“乖孩子”,不做精神上的绑架

王菲曾对女儿窦靖童说过“你可以不乖,但不能学坏”

曾经的窦靖童叛逆,染发,纹身,玩摇滚,辍学。与同龄人中过着很不一样的人生。而王菲的态度是放手,忍受孩子不乖。王菲说“每个任性不太懂事的妈,总能生出个温顺明理的女儿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对孩子好,不是溺爱,不是控制,不是用父母的标准来养育孩子。

父母需要教会他们成长,不以爱之名为他们决定一切,不给孩子施加压力,不约束和制约孩子,不为他们带上道德的枷锁——“不听话就是不孝,就是不乖”。

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,去成长,在“不乖”的路上吸取教训,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担当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,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
2、不过分保护

这个世界真正能陪伴自己走到最后的永远只有自己。

孩子终究要长大,要独立,要进入社会,当他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,习惯父母包办的孩子会感到手足无措,无法适应,对生活缺乏承担,缺乏主见。

适当地对孩子放手,允许孩子犯错,孩子只有在不断地试错中才能快速的成长,迅速地成熟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3、不做强势的父母。

父母过于强势,会导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,做事唯唯诺诺,总是担心触犯他人,面对一些选择,或者冲突时,第一时间就是选择逃避或者屈服。

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,不要一味地指责,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,一同面对问题,一同解决问题,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,父母都是爱自己的,父母永远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。

要记住,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心无惧怕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4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

轻松的家庭氛围,会让孩子身心轻松愉悦,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心态好,积极乐观。

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,允许孩子说“不”,允许孩子反对你的意见,让孩子知道在家里他是有发言权的,父母会尊重他的意见和建议,让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李开复:我不希望孩子太乖,否则这是一种伤害


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关注自身,听从自己的内心,要给予孩子自由、平等和选择自我的权利,不要以爱之名禁锢孩子。

只有帮助孩子培养一颗温暖、强大的内心。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